【春城时评】直播间假古董骗局不能成“老年人收割机”
开屏新闻2024-07-05 10:02

近期有网友发帖称,她的父亲在某直播间花9999元下单了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的马首。作为国宝的马首可谓“无价”,而且不可流通,这也能买?这也能行?但就是此类几无“技术含量”的赤裸裸的骗局,居然可以在一些直播间明目张胆地上演。

据报道,“一眼假”的直播间假古董骗局正在掏空许多老人的钱包。这些老人对假古董深信不疑,甚至不顾家里人反对而疯狂下单,闹得鸡飞狗跳。例如,媒体记者蹲守当晚发现,一个平均在线观看人数仅140多人的直播间卖了10万至25万元。这样的销售效率和成果相当惊人。

假古董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过往,它往往成为“地摊”的标配,游走在文明和贪欲、清醒和愚昧之间的灰色领域。总体上,由于它假得不能再假,即使凡夫俗子也多能识破,因而并不具有“倾销”的可能。但直播时代的技术和流量赋予了假古董“批发式”流通的机会,这以一批老人被洗脑、被思想塑形、被围猎为前提。

老人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对骗术也有着本能的警惕,何以独独对网络骗局缺乏抵抗力?

不得不说,此类直播间主播掌握了老人的心理密码,也以情感击打方式消解了老人们的基本识见或经验。例如,有主播在直播间多次暗示藏品价值高昂、有许多名人权贵求取不得,现在因为情义分享给家人们,不能做到保密的就不要拍。随后,“保密”“格局”“情义”等弹幕滚动刷屏。

媒体梳理称,主播的话术包括且不限于被境外势力追杀、家族帮派内斗、重建博物馆没有地方存放藏品等,因此“需要家人们暂时守护这些珍贵的珠宝古董”。这种眼花缭乱的“打法”,很容易让老人的防线被打破。

不只如此,主播编织完全虚假却又自洽的世界、以“捡漏”为核心逻辑、雇人上演“藏品回收”戏码,以此建立起一个“茧房”式欺诈闭环。掉入这种“茧房”的老人,不是甘心被骗子“私人订制”,就是互相传播和自得于错误信息,造成以讹传讹、集体迷信。

直播间假古董骗局不仅骗了老人钱财,害得很多老人失尽养老钱,还破坏了家庭关系,影响了社会稳定。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骗局继续“风行”,不能容忍老人成为骗子眼里的“韭菜”“人头”。

值得注意的是,受害者子女是目前维权和投诉的主力。多数受害者子女尝试过向平台举报申诉、反馈给相关监管部门或者报警,但总体进展缓慢。

客观上,直播间假古董骗局的始作俑者具有逃避监管的意识,显得很“鬼”。例如,为规避平台监管和后期维权,直播间通常会在左上角注明“虚构剧情”“剧情演绎”等字眼试图免责。此外,他们往往深谙“闪电战”手法,例如有直播间把“最后一件”的大师遗作花瓶以标价2380元的闪购链接出现,页面显示共有16件,数秒内售罄下架。而且,一些号被处理后会“死而复生”,平台治理面临的是反复而漫长的过程。这样一来,取证和打击难度可想而知。

但越是有难度,越需要以更强监管的决心来应对。某种意义上,防范力量需要和骗子“拼手速”。

对此,平台的主体责任依然要摆在关键位置。有短视频平台方向媒体表示,对有违规行为的商家和达人,平台会依据违规情况采取下架商品、清退、禁止直播发视频、封禁账号等措施。但“假古董直播间”在平台上的密集呈现说明,平台监管还有真空区域。这既考验即时审查技术,也考验常态化审查的责任心。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局面并非不能实现,媒体记者和受害者家属能发现的问题,平台没有理由发现不了。正如专家所建议的,平台应当进一步加强卖货直播间的准入机制,加强对主播的身份认证,还应加强止付制度的构建,设置资金冻结期。做到这些并不难。未来,平台应该进一步优化审查机制,提高对违规直播间的甄别能力和对乱象的应对能力。

直播间假古董骗局,说到底是一种诈骗,已涉嫌违法甚至犯罪。对于诈骗的认定和惩治,法律条文已经很成熟、很清晰,唯一具有挑战性的是,如何透过互联网语境,对这类行为进行法治化审视。无论如何,监管部门当依法适机介入,并形成多部门呼应、协作治理的合力。


来源 “荔枝锐评”微信公众号(伍里川)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改革开放谱新篇——聚焦二十届三中全会文化中国行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