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农学生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他们说……
开屏新闻2024-07-18 20:10

QRSYOJJZTASX5ZQWGLIVQID7J23R3AMH.jpg

“今年莴笋每亩售价4500元,平均0.4元/斤,价格极低。雇一个工人收一晚上,需要20元/小时,但不收割又会烂在地里。要种植下一季的作物,还必须将莴笋运出去。”

“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些研究生会选择农业这个专业?每天没日没夜在地里这么干,我都劝他们改行吧,不要干农业了,太苦了。”

6月24日、25日,首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拼多多发起并支持的农业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播出,研学团与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师生在帮助村民李叔抢收莴笋时,李叔说的两段话令所有人红了眼眶。

真人秀节目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农业发展的不易,而对于青年农学生来说,他们的研究生生活,远比这场真人秀难。这也让人不禁想问,学农意味着吃苦,他们为什么还要投入“三农”工作中自找苦吃?

FL13K2JFRGCE7FCH7Q99PEN9REXOANN0.jpg

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认为,扎根农业一线“解民生治学问”,是为了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也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农潮”中来。

分割线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可默:走到田间地头,是为了打造保护与发展协同的“未来模式”

科技小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团队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首创,15年来已拓展至全国31省千余个村庄。

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可默从北京来到大理,入驻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古生村科技小院。

作为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大家长”,农学其实并不是金可默大学时的首选专业。“当时的我不了解农业,也谈不上热爱农业,甚至五谷不分,纯粹是因为被调剂。”她笑着说。随着对学科理解的深入和在农业领域的耕耘,她开始对农学产生了兴趣,对农村、农民产生了责任感,但没有机会与他们产生联结。

科技小院给古生村的村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希望我们能为你们带来什么?”

根据调研结果,村民们最希望带来的,是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

在大理,保护洱海是一个长期且重要的任务。古生村科技小院建立之初,就明确了将打造“3.0+版本”的服务模式。金可默解释,这种服务模式,就是强调多学科、多团队合作,围绕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全面地进行服务。对于古生村科技小院而言,“3.0+版本”意味着找到环境保护与农村协同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样板。

从事农业相关工作,从基础科研到科技小院,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金可默找到了职业的新方向:从零开始,打好“洱海科技大会战”,打造保护与发展协同的“未来模式”,为国家“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

分割线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应飞宇:研究鲜食玉米绿色高值种植,是为了用理论改变农业生产

金可默所说的“洱海科技大会战”,是指古生村科技小院集群围绕着精准防控面源污染开展的“水质保卫战”、构建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开展的“高值农业攻坚战”,以及为了探索农民增收服务模式而开展的“乡村振兴阵地战”。同时,中国农业大学还与拼多多开展“科技小院强农兴农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共同培育新农人、打通产业链。

两年间,陆续有青年农学生入驻古生村,跟着金老师一起,走村入户,与村民们拉家常、搞调研,顶着烈日去地里查看试验田,在村里开展种植、垃圾分类等各种培训。

2022年5月,26岁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应飞宇入驻小院,研究鲜食玉米绿色高值种植模式。

应飞宇本科选的是吉林农业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校外基地,他接触到了农事操作,也在东北农村里看到了那时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

“当时,一回到老家,说我是学农学专业的,家里的亲戚就说我怎么是学‘种地’的,其实听到这些话挺伤心的。因为对于我来说,我有个挺大的抱负,就是要解决当时农业的现状,要改变中国农业。”

来到古生村,应飞宇“不是在地里,就是在去地里的路上” 。村里的农田一年种三季,两季鲜食玉米、一季莴笋。学生们除了要管理自己的试验田,还常常要帮助村民抢收农作物。

分割线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韩朔、南京大学研究生石权:在村里“收垃圾”,是为了“变废为宝”

不少来到科技小院,扎根农村一线的青年学子,对农业的感触都在逐渐加深。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而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各方合力,以科学地调整农业结构、应对市场风险、增加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2023年,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韩朔、来自南京大学的研究生石权入驻古生村科技小院。当时,他俩都是23岁,研究方向也一样——有机固废资源化。

既然是研究有机固废资源化方面的课题,韩朔和石权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村里“翻垃圾、收垃圾”。

“刚开始,不管是村民还是游客,看到我们都很不解,不明白我们收垃圾要干什么。有时候去村民家里收垃圾,人家还认为我们是搞诈骗的,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打击。”韩朔笑着说。

后来,他和石权开始有事没事就在村里逛逛,和村民聊天,告诉他们自己所做的研究的意义。随着相处越来越多,“收垃圾”这三个字不再是嘲笑,而是成为他们与村民日常的一种打招呼方式。

今年,他们的研究终于出了成果,把厨余垃圾变成的有机肥种出了品相俱佳的生菜,并将改善后制作出的第一批有机肥包装好分发给村民。“村民们都惊讶于我们能‘变废为宝’,不少村民拿到有机肥还会称赞我们的工作有意义,问我有机肥怎么用、怎么参与垃圾分类,这让我有满满的成就感,此刻自己做学术研究的意义逐渐具象化了。”石权说。

分割线

云南农业大学本科生刘琳:研究绿色智能肥,是为了帮洱海流域土地“减肥”

“小姑娘,你们可是在造原子弹?”

2023年5月,云南农业大学的本科生刘琳入驻小院,进行毕业实习。配肥的时候,一起帮忙管理试验田的村民阿姨突然这样问她。因为,在村民阿姨的眼里,她们所做的配肥工作实在是太精细了。每一个肥料的配比克重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撒肥如果不均匀,又要用铲子铲出来重新再试。

最开始,她研究的课题,就是基于整个洱海流域农户所有的施肥量来做调研。调研发现,农户们的施肥量远远超过了作物的需求量,超出部分会产生污染。基于作物生长需求和洱海保护的要求,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决定,为土地做一个“减肥处理”。

通过反复对照和接近一年半的追踪调查,学生们创新了绿色智能肥,也把试验田对村民们公开了。村民们可以看到,“减肥”以后,农作物的长势、产量和原来没有区别。刘琳也用了一种村民们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推广绿色智能肥。她常说,“阿叔阿嬢,我现在是一个200斤的大胖子了,我吃得太多了,消耗不了,身上也有很多疾病。通过一些大数据,我觉得我需要减肥了,要赶紧试试我们的新肥料!”

分割线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吴馨俣:设置“六纵七横”水域监测系统,是为了打造面源污染治理样本

刘琳想,科技小院的故事,会让更多人了解了农学生的日常,也会吸引更多年轻学子填报农学类相关专业。“这样一来,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事农业行业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壮大,农业这个行业会越来越年轻,大家不再需要担心‘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同样“一直在路上”的,还有2024年2月入驻古生村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吴馨俣,她的研究方向为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精控,主要做的工作是大气氨挥发排放特征研究。

“我们小院的工作,主要就是对洱海水质进行监测。为此,我们设置了‘六纵七横’监测系统。”

她所说的“六纵”指的就是由苍山进入洱海的不同的水流,“七横”就是把整个古生片区分为了农村、农田以及不同的生态系统。通过这种网格化的方式,精细地在每个点位设置了水质监测设备,可以看到不同的污染来源,并制定系列防控措施。

“我们也到村里收集村民的洗菜水、洗衣水等生活污水,通过实验室检测,直观地给到村民数据,让他们知道这对洱海的污染很大。”吴馨俣表示,随着研究的深入,村民们也逐渐受到了科技小院的影响。以往,村民们都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到路边的沟渠中,后来,他们也会为了保护洱海,减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S4P5HMJWIAOCPPSESNI5RJ3BMFKCZ2GG.jpg

如今,小院已通过古生村庭院经济的发展和搭建研学基地的方式,“以庭院经济促研学,以研学反哺庭院经济”,实现了古生村三产经济发展的良性驱动循环,在乡村探索出一条由传统一产顺利过渡到三产的可行之路。 


开屏新闻记者 朱婉琪 文 受访者 供图

一审 颜媛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袁熙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2024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暨第九届部长级会议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党纪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